热点消息

社交媒体的影响与“社交排毒”

社交媒体深入现代人生活,两位前脸书高层先后对此表示担忧。美联社资料图片 

社媒摧毁正常生活 先驱痛悔

有越来越多人质疑社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当中不乏社媒的创办人。

据网站科技Gizmodo报道,上月脸书(facebook)首任总裁派克(Sean Parker)说,后悔协助制造了今天的社群媒体。他表示:“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明白我所指的后果,当这个网络增长至10亿或20亿人所带来的意料不到后果,它根本是在改变你与社会及其他人的关系。”

脸书用户发展前副总裁帕里哈皮塔亚(Chamath Palihapitiya)也有同感。最近在史丹福商科研究院的公开研讨会上,于2005年至2011年任职脸书的帕里哈皮塔亚表示:“我相信我们已建立的工具,正把社会运作的群体结构撕掉。”

他的部分言论,看来认同了派克的担忧。派克曾指社媒建立了“一项群体认同的回馈圈。因有某人赞好或留言在某张相片或帖子或什么也好,让民众久不久得到一些多巴胺的刺激”。

在派克作出上述言论后数天,帕里哈皮塔亚在史丹福向与会者表示:“我们弄出来的这些短暂多巴胺驱使的回馈圈,正在破坏社会运作的方式。没有文明的讲道理,没有合作;消息错误、失实。这并不只是美国的问题,这与俄罗斯广告无关。这是世界性的问题。”

称作垃圾 不准子女使用

当主持人问他在建立起脸书这角色方面,他有没有深刻的反省。他回应说:“我感到极之内疚。我相信我们虽然口中在说应没有一些不良的意料不到后果,但大家心里明白……它正在破坏民众互相之间的行为的核心基础。我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我的方法是不再使用这些工具。我已多年没有用。”帕里哈皮塔亚表示,他不使用社群媒体是由于“他不想被人摆布”。至于他的子女,他声言:“不准他们使用这垃圾。

(来源:星岛日报)


社交媒体和工具对生活的正负面影响

据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Greatist网站报道,社交媒体和工具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微博、微信、博客、校内网、QQ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和乐趣,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一边忙着手边的事,一边还要刷微博、微信,总怕错过一些精彩的信息或聚会。

社交媒体和工具让年轻人因错失社交活动而过分担忧

每天刷新朋友圈信息并没有什么错,但若因为害怕错失社交活动而过分担忧就有问题了。这种现象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最普遍,一旦错失某个朋友圈发起的社交活动就会感到焦虑、紧张。一项新的测试对人们查看社交媒体的频率,以及错失朋友聚会的焦虑程度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因错失社交活动而焦虑的现象在18-33岁的年龄段最常见,尤其在男士中更普遍。研究指出,当人们错失朋友圈的信息,会产生不安和失落。不能密切关注朋友圈的信息,让年轻人感到没有归属感,得不到群体的接纳和保护。

社交媒体和工具让朋友关系变得太轻易

有“社交控”心理的人将社交媒体作为推进他们社会活动的工具。不停地刷微博、更新状态、浏览朋友圈都可以让他们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了解到所有发生的事。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和多样化,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确实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研究者指出,社交媒体的贡献在于高效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让陌生人之间的认识和交流成为简单的事,认识一个陌生人变得如此轻而易举,极大地扩充了我们的交际圈。然而社交网络同时也令我们身边更加缺少亲密的朋友,当你随时随地都能通过微信和对方说话,就不再有那种因为距离和想念而产生的期待和兴奋,朋友来得太多太容易,我们就不再那么重视他们了。

社交媒体和工具让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弊端就是加重了现代人的自恋。各种自拍、晒美食、秀恩爱,似乎要通过这些方式来验证自我。在潜意识当中,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来探索在社会关系中的被认可度。你会发现,在有些人的微博上,竟然没有一张照得不好看的照片。人们正在利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一种完美的假象,保持自己的优势状态,以此寻求更多社会认可。这类“社交控”们往往不能全然接纳真实的自我,千方百计地从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中寻找存在感。微信的风靡正是这种的现象的显著体现,通过简单而快捷的记录方式,人们就可以迅速地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自我感的满足。(翻译/万旭莹)


(相关视频)星期日檔案 社交排毒 (2017-11-12)


 

发表评论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