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唐人街重生之争执
(来源:2017-05-27 大华商报 方瑜 )
105奇化大楼的争议
温哥华市政府本周最热议的公听会讨论案,就是“105 Keefer”大楼案的开发项目了。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大会上针锋相对,慷慨激昂地陈述对此新大楼、对华埠未来的关切,为了让市政府最终能支持自己的决定,支持与反对方分别发挥强大动员力,该开发项目的支持者递交了1624个签名,而反对者征集的签名达2430个;支持者也递送了120封信件,而反对者也不甘示弱,将230封信与110张明信片送到市府。
奇化街105号大楼改建案,凸显华埠重生的困境…
“105 Keefer”大楼的开发计划从2014年9月曝光后,抗议它声浪从来没有停过。它位于105Keefer街的空地,就在华埠先侨纪念碑旁边,最早是一个废弃加油站,后来被开发商Beedie买下来欲兴建高楼。Beedie一开始计划兴建13层高楼,但在舆论反对下,Beedie经过四次修改兴建案,如今提交给市府的计划是一栋12层、高115呎、总共包含135个公寓单位,其中25个属于社会房屋的住商混和大楼。然而这未来的高楼竖立在纪念碑旁显得极度不协调,还完全遮住了后面的大中华文化中心与中山公园。
唐人街关注组主席陈敬望表示,该大楼位于华埠纪念碑旁,彻底掩盖了先桥纪年碑与中山公园等建筑,破坏华埠特色,况且兴建商业建筑,势必推高区内物业和土地价格,将驱赶低收入居民和长者。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征收该土地,兴建老人院、连租屋与多用途小区空间。
联邦温东国会议员关慧贞也反对奇化街105号的土地用途更改申请,强调今年适逢纪念加拿大150周年国庆,华裔先祖对开拓加拿大贡献很大,却被歧视排斥,如今建商竟然选择在竖立着为纪念中国铁路华工和二战退伍华裔军人纪念碑旁,兴建大型建筑物,几乎淹没重要文化遗址和华社精神标志,令人非常痛心。她支持市府带头,与联邦政府合作,购入该项目地皮或换地,重新规画该地用途。
115呎、12层楼高?听在1968年起就在维多利亚大学任教,被誉为加拿大华埠之父的黎全恩教授耳里觉得不可思议,他说,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本身就与传统历史是冲突的。况且,105Keefer这栋大楼不只是高度不能让人接受,它位于华埠历史的核心地带,大楼设计却与华埠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开发商Beedie Living开发部副总裁RyanBeedie强调,它们十分尊重华社心声,所以已经把修改方案加入25个社会房屋单位和一个近1,000平方呎的娱乐活动中心,同时也特地把建筑物向后收缩,与纪念碑保持更宽的距离,以保留华埠街道景观。对于外界批评高度太高,Beedie强调,如果没有如此高度,无法包含25个社会房屋项目,况且,这样的高度合乎市政府建筑法规。
的确,按照市政府2011年出台的华埠建筑规定,Keefer街属于华埠南区,建筑可以加高至120呎。温哥华市府市中心规划师马凯盈表示,已听到许多市民对高度有意见,所以他们将于下个月向市议会成交报告,调整华埠发展速度与方向;其中建议冻结华埠新建筑在片打街最高不能超过75英呎,在华埠南区最高不能超过90英呎。但由于Keefer街105号的申请之前已经呈交,故此新规定即使得到市议会的通过,也不会适用于该计划。
从盛到衰的华埠
话说加拿大建国150周年之际,华人与加国建国史密不可分。19世纪末的铁路华工,将加拿大东西岸串接起来,而随着太平洋铁路竣工,铁路华工顿时失业,当中部分人开始到铁路总站所在的温哥华工作,主要从事洗衣、裁缝和送货等行业,并聚居于片打街和上海巷一带,温哥华华埠自此形成。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主流报章中。1898年,另一华人居居地—二埠,也就是现在的新西敏市被一场大火吞噬,使得更多华人移居至温哥华华埠。1901年,温哥华华人人口逼近3000人,成为全加拿大最多华人聚居的城市。为了防堵华人势力,加拿大曾于1886年实施人头税、1907年发生排华暴动、1923年通过排华法,直到1947年排华法终于废除。这个简单历史记载的背后,却盈满了华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斑斑血泪。华埠正是这段历史的无言见证者。
20世纪初华埠,因为社会反华情绪高涨,把当年的华埠推入腥风血雨之中。21世纪的华埠,虽有着多元文化的保护伞,但似乎却更老态龙钟了。1971年,华埠被政府正式授予“历史地区”的称号,这个称号像是一枚对老去战士的表彰,并没有因此让年轻一辈因此感到骄傲。年轻人搬离了华埠追求更有活力的生活圈,新一代移民则选择本拿比与列治文等其他大温城市居住。失去了年轻人口,经济活力自然黯淡,在Main街开设大班茶餐厅已经三十几年的赖远雄亲身体会华埠这四十年的兴衰,他叹气地说现在生意难做。
住在华埠Keefer街上超过35年的马太太,一样对华埠的兴衰起落感到难过,她说80、90年代的华埠人丁兴旺,不仅生活机能方便,而且很干净,曾经在旧金山华埠住过一年的她说,温哥华当年华埠比旧金山华埠还要好。但这十几年来华埠境况愈来愈糟,她住在政府提供的社会房屋单位,过去的邻居都是华人,虽然穷,大家都很洁身自爱,现在的邻居来自五湖四海,人杂了,什么勾当都干。
华埠的没落有很多因素,虽说无家可归者与瘾君子游荡街头是一大问题,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失去人流、失去商机动力恐怕是起因,列治文绑架了老华埠,成了新中国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过去20年竟成了的沉重的包袱,华埠像个驼着重物的老牛,如何赶上没有束缚的马儿?
「华埠社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成功吗?
市政府与华埠的社区团体们,不是没有为华埠改头换面找方法。事实上,温哥华市政府早在2012年就通过了 “华埠社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在这个计划策略中,可以归纳涵盖三大策略:一是翻新整修古迹建筑,二是商店消费服务多元化,三是放宽建筑高度、改变土地用途。这些都是希望能振兴旅游与消费活力,让这个垂垂老已的华埠小区展现新生面貌。
这个 “社区计划与振兴策略” 究竟执行成果如何呢?
翻新古迹建筑上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例如,位于西Pender街5号的前洪门致公堂大楼,走了百年风雨,它铭刻着洪门侨团与有志之士们赴汤蹈火为救中华的义举。孙中山先生在1911年到访温哥华时,在此号召革命,甚至一度抵押这栋大楼就为了筹集军饷。如今翻修后的致公堂大楼,在新的砖瓦中依然体现古朴的韵味。面向Pender街的这一面外墙,有着向内凹陷的小阳台,是华南建筑的特色之一;面向Carrall街的大楼另一面外墙则带着维多利亚建筑风格。早在百年前,这栋大楼就已成功融合东西建筑风格,反映从古至今华埠的独特韵味。
有温哥华公寓大王之称的Bob Rennie,于2004年购买了位于片打街上的永生号大楼,这栋红砖瓦建筑最早始于1889年,本已残破不堪,但Bob Rennie为这栋大楼注入了新活力。他不仅将古建筑按照原有风格翻新,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司与艺廊生意全搬进了这栋老建筑内,所以每天上班进出的员工两百多人,加上到艺廊参观的旅客源源不絶,就为华埠创造了消费商机。
即使是华埠街道上的路牌、灯柱、店铺遮雨蓬等细微小处,这几年都有翻新整建。华埠基金会、华埠商会正与市政府配合推出 “再现霓虹灯” 的活动,去年起,全世界最窄建筑 – 位于片打街上的周永职燕梳保险公司就点上了数百个发亮灯泡,掀起了霓虹魔力。老店新生的代表—西湖餐厅老板Salli 也正在把半世纪以前的大公鸡霓虹灯重新点上。
Salli Pateman的西湖餐厅Sai WooRestaurant位于陈颖川总堂大楼一楼,1925年这里就是一家名为 “西湖” 的餐馆,不过后来几次易手经营,后来空置了很长时间,直到2015年Salli接手承租。Salli让90年前的西湖餐馆重现风貌,不只斥资把原来建筑的巨木横梁、砖瓦墙面一一修复保存,还到处收藏与华埠历史相关的文物品,有的本来都将成为垃圾场的废物,如今成为餐厅内的巧思妆点。
类似西湖的中西融合的餐厅这几年陆续进驻华埠,还有卖炸鸡热狗、咖啡雪糕、黑胶唱片、甚至卖滑板的铺头逐渐出现。市政府的 “华埠小区计划与经济振兴策略” 方案中,希望 「商店消费服务多元化」的诉求似乎逐渐上轨道。温哥华前市议员叶吴美琪乐见这种变化,她认为,华端口的服务对象不限于华人。相反,非华人商店进入华埠做生意,也可以吸引华人光顾;而且非华裔商户进入华埠,商家认识到本地华人习俗,对华埠发展也有好处。
去旧布新多华埠将失特色?
所谓去旧迎新,既然希望愈来愈多新风貌诞生,就代表势必要斩除许多老面孔。市政府的华埠振兴方案中,对于华埠的土地使用与建筑高度都做了大幅松绑,除了那些被列入百年古迹的建筑,其他有着历史烙印、但未称为古迹的旧楼房陆续被建商收购,于是老商铺被迫关门,老住户们声声遗憾。
只有一个Bob Rennie,成功让保留传统与现代化开发之间做了平衡,其他的建商买下老建筑或是废弃土地,几乎都是改变用途,用豪华的大楼取代残破的旧楼。
建商盖起的大楼都是十几层楼高,120~150呎耸高的崭新大楼,几乎是传统华埠楼房的一倍高,难免显得突兀。再者,豪华的大楼是带来了新的居民与新商店,但因为房价昂贵,店租也水涨船高,所以排挤了原有的商店租户与老华埠居民,特别是一些原本在华埠生活的低收入者根本无法继续在华埠生活。
今年初温哥华东区卡内基小区中心就在华埠Main街一栋高档餐厅外举行抗议活动,卡内基协调员Maria Wallston说,从华埠到东区,正走向 “gentrification” 所谓的贵族化生活圈,你可以看到餐厅一杯果汁要价11元,一只睫毛刷笔200元,一张桌子3000元,这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吗?住在华埠已经三十几年的刘太太也说,饮茶店消失了,换成了咖啡店,她几十年的生活了调,自己成了局外人一般。
Bob Rennie认为华埠重生要在新旧之间做好平衡,所以他主张片打街上林立的古迹大楼要好好保存,但乐见其他如Keefer街、Columbia街上拔起一栋栋的新高楼。因为温哥华地小人稠,需要新的建筑密度支撑新的流入人口。如果没有人住在这里,没有商店进驻,华埠就会冻结在时间记忆中,是没有意义的,华埠需要人气,才能为华埠带来新的生命力。
曾任温哥华市政府发展委员会的陈思瀚说,不是保留文化不重要,但是一个城区要重生,难免要先破坏,而开发再造不仅为了经济,也是现代化的安全考虑,因为早期的楼房没有考虑到地震、洪水的威胁,如果一直不改,风险很大。
但卑诗大学(UBC)历史系余全毅批评市政府陷入了一种迷思,以为华埠重生的方法就是靠新建筑大楼。华埠重现生机需要很多工具一起执行,不是靠豪华大楼就能解决问题。温哥华的Granville Island就是个很成功的发展案例,没有高楼、没有精品店,但一间间独特的艺术商店与自然美景就是好卖点,华埠本身也有独特的历史之美,好好包装,絶对可以吸引很多人。旧金山市政府为了振兴当地华埠,给予经营特定领域的商业店铺一些税务优惠,余全毅说,温哥华市政府也可以如法炮制,还可以提供低息贷款给一些年轻人,鼓励他们到华埠经营生意。有这些年轻创意加入,华埠面貌就会不一样。
余全毅认为,华埠是要改变,但不是一昧丢弃老东西。保留传统不代表冰冻历史,不代表死气沉沉,就像千百年来华人都会庆祝新年,呈现方式代代有改变,但不变的却是那种精神、文化氛围。不是要让华埠变成博物馆,也不该让华埠成为另一个「耶鲁镇(Yaletown)」,华埠该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接轨当代生活的地方。
华埠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登上今年加拿大国家财产信托基金年度十大濒危地点的榜单。加拿大国家财产信托基金警告,温哥华华埠位于城市商业区,紧临市中心东侧,一直处于持续开发之中,市府如不加紧控制开发速度,想办法保存当地小商家,华埠独有特色就会消失。如何在增添新元素时还能保留原汁原味?如何迎接多元族裔与年轻人加入时,又能让原居者感到被充分尊重与照顾?这是执政当局需要思考的课题。
(来源:2017-05-27 大华商报 方瑜 )
发表评论